70年70张照片个故事 放射科医生黄华芳:曾用30多种化学原料自制医用X光胶片 同行都惊呆了

  行业新闻     |      2023-03-10 19:46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或许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只是弹指一瞬,但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为此,南海网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开设“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广泛征集70张老照片、70个动人故事,通过光影世界的“时光机”,回首70年间神州大地的沧桑巨变,讲述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故事。

  1952年8月14日,中国人民林业工程第一师后勤医院(以下简称:林一师后勤医院)在海口成立,它是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前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见证了海南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如今我已经86岁了,印象最深刻的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更是一个让人热血澎湃的年代。在艰苦的环境里,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脚踏实地突破难关。作为放射科的医生,当时为了方便给患者拍片,我们甚至学会了自制医用X光胶片。

  20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在祖国大地吹响,全国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一心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做那“最可爱的人”。1951年,正在广西念中学的我毅然参了军,当起了卫生员。在来海南之前,我每天都想象着自己穿军装上战场的样子。在满怀期待中,我们却接到了远赴海南的通知。于是,我跟随着38部大卡车载着的千人大部队赶到海安码头,坐船横跨琼州海峡,到了“新战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决定自力更生发展橡胶产业,于1951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并成立了华南垦殖局,下辖高雷、广西、海南三个分局。1952年7月7日,广西宾阳军分区和海南的部分部队合编,组成8000余人的中国人民林业工程第一师,投身海南农垦的橡胶开发事业。同年8月14日,海南省军区146师后勤医院和广西宾阳军分区后勤医院合并,林一师后勤医院就此诞生,这也是海南农垦的第一间医院,我们肩负起了农垦职工医疗保健的重任。

  2019年9月17日放射科医生为患者进行髋关节的核磁扫描。(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供图)

  建院之初,医院驻扎在海甸溪北岸的海甸乡,百余人动手打扫和修缮了沿海甸溪的6间破庙和一些老百姓的民房,建成了一个简易的野战医院。全院分散在海甸乡的各处,民房又小又黑,医护人员实行十二小时值班制,每天都要提着一盏小马灯,走村串户巡诊;夜间值班护士查房,来回一趟要两三个小时;职工开饭的时候,管理员要沿着河岸骑单车吹哨子,通知大家吃饭,不然,也许前面的同志早已吃完,后面的同志还不知道。

  海口市区和医院隔着一条海甸溪,交通很不方便,驻地离渡口有3里路,医院职工每天要到海口去挑米买菜。农场的病人只能送到对岸渡口,医护人员要步行到对岸去抬病人。每年夏秋季节刮台风,医生护士巡诊查房,马灯点不着,雨伞撑不开,头顶的瓦片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海甸溪水位暴涨,民房常常进水。大家都调侃当时的护士要做到“三能”:能走远路,能挑担子,能扛门板(门板既是担架又是床板)。

  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也不容乐观。医院建院之初,医疗器械、药品等全部家当只能装满4辆马车;最大的设备是一部从军队缴获的英国制造的15毫安手提X光机和2台显微镜;医护人员只能在油灯下做手术,没有氧气就口对口呼吸抢救病人;没有血库,医院职工的血型全部公开,人人参与献血;棉签用量大,东西难买,我们干脆在闲暇时间自己做,大家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细细的棉签棒,用手在棒子的顶端捻一小撮棉花,再把做好的成品送去消毒,一根棉签就做好了。

  那时还没有放射科,只有X光室,只能开展一般透视,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我原来只是一名护士,1954年4月,医院搬到了现在的金牛岭公园附近,陆续添置了100毫安X光机等一批常规医疗设备,但缺少放射科医生,怎么办?那一年10月,我和同事刘钧一起进修学习X射线诊断技术,从普通护士成为了医院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人少,工作量大,病人越来越多,病也复杂起来,我们白天工作,晚上翻书,学看片子,很快就掌握了常见疾病的X光线诊断技术。医学知识十分深奥,边学习边实践是医护人员的常态,我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每个人都忙着进步。

  1956年,X光室迎来了“科班人才”梁锡洪,他从广东省卫校放射技术中专毕业,专业知识学得非常扎实,最重要的是,他在学校里学会了做医用X光胶片,这在后来派上了大用场。1957年以前,我们只会看胸平片,后来分批先后多次外出学习,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开展了很多新的业务项目。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我们还通过接受进修和办班的形式,为海南培训了大批的放射诊断技术和B超诊断人员。

  时间来到20世纪60年代初,X光室遭遇了医用X光胶片短缺,想买也买不着,想借也借不着。胶片时有时无,患者的检查影像常常无法冲印出来,患者一走,被检查部位的影像就会消失。如果碰上疑难杂症,医生需要拿着患者的检查结果去会诊,没有了胶片,医生和患者都发愁。已经毕业多年的梁锡洪翻出了自己读书时用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医用X光胶片的制作流程,我一看,方法可行,当即决定和他一起做。

  做这种胶片需要48个小时,全程在暗房里进行。前24小时,我们把原料搅拌均匀,让它充分反应,后24小时,我们要在暗房里开上红灯,防止胶片受其他光线干扰。每个月做一次,一次可以生产100到200张,用自制胶片冲印出的检查影像非常清晰,连血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很多同行询问我们哪里买来的胶片,听说我们是自己造的胶片,他们都惊呆了。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多年,以备不时之需。

  1969年,黄华芳和梁锡洪用自制的医用X光胶片打印出的骨折患者的检查结果。南海网记者钟圆圆 翻拍

  从1952年到1997年,我在医院工作了45年,如今还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看病不出岛”一直是支撑海南医护人员不断前进的动力,现如今,这已经不再是梦。放射科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已经成为辅助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多项探索全国瞩目;优质医疗资源在海南落地,岛内外人才实现互通,更多人在岛内就能解决疑难杂症

  现在,每周一三五,我还要去西海岸的一家医院上班,感觉动力满满。我相信,不久的未来,我还能见证海南医疗卫生事业的更大跨越。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责任编辑:吉训侦

  比亚迪秦PLUS DM-i2023冠军版上市发布会-海南站圆满收官汽车新闻